到2021年,中國農業機械年度TOP50+評選活動已經來到了第9個年頭,先后共評選出687個獎項,有169個企業的75類項目獲獎。
獲獎項目包括產品類、品牌類、供應商和團隊/個人類4大類型。2013年首次開展評選,規定在2012年到2013年上半年生產、銷售或研發的產品可參與申報,以“2012年度”作為時間冠字,此后每屆雖然在細節上有變化,但總體保持著穩定,“年度”數要比實際年份少一年。

2012—2020年度中國農業機械年度TOP50+獎項設置變化趨勢首屆也就是2012年度,評選內容僅為產品類和供應商類兩個項目,其中產品類分為綜合金獎、市場領先獎及金獎、應用貢獻獎及金獎以及技術創新獎及金獎。
其中,綜合金獎為2個,一個是拖拉機,一個是收獲機械。也因此,在2016年度將此獎項升級為“年度拖拉機”和“年度收獲機”。當然,這絕非是巧合,而是在創立這個頒獎活動的時候,就進行了前瞻性的研究和布局。市場領先、應用貢獻和技術創新3類獎項,分別設金獎3個和銀獎或叫普通獎項13個,共計產品獎項50個。由于供應商分門別類,種類繁多,除首屆和《農業機械》雜志創刊55周年湊“55”之數,在50個產品獎項外設5個供應商獎項,后逐漸增加到10個及以上。其中,2017年度嘗試將供應商獎項有所區別,設置了優秀配套件供應商和發動機獎項,分別為5個和10個;2018年度首次設置金牌供應商獎項,共3個獲獎名額,其余10個為優秀供應商;2019年度至今,供應商獎項區分為金牌供應商和優秀配套件供應商兩類,前者5個獲獎名額,后者10個入圍。品牌類獎項是為了響應“國家品牌日”設立而產生,自2016年度首次開展評選,設立最具品牌影響力的大獎金穗獎3個和最具成長力品牌金禾獎10個;下一年度金穗獎和金禾獎分別為3個和5個獲獎名額;2018年度恢復成2016年度3+10的格局,即3個金穗獎和10個金禾獎;2019年度至今,穩定為5個金穗獎和10個金禾獎。團隊/個人獎項因可變性、不可預測性等較大,評選也容易出現爭議。自2014年度引入年度人物評選后,一直在探索新的評選方式。2014—2016年度先后開展了3次年度人物的評選,分別設立年度人物1人,年度工程師、年度突出貢獻人物及年度營銷人物/團隊各3個,每年度共10個獎項。其中年度營銷人物在最后一年也就是2016年度,改為年度營銷團隊。在暫停了2年之后,組委會經過聽取企業、行業等意見,重新組織以年度團隊的方式進行評選,分設年度管理、營銷、服務和技術4類,每類5個團隊入選。獲獎總數由最初的55個到如今的100個基本保持穩定,其中產品類一直為50個,在行業中稱為“中國農業機械年度產品50強”,也就是我們官方定義的“TOP50”。后來的官方稱呼改成“TOP50+”,后面的“+”實際就是加入了供應商、品牌及團隊/個人。經過9個年度的評選,中國農業機械年度評選活動在記錄農機行業發展歷史的同時,對判斷市場風向、促進技術進步,甚至是對促進企業技術、營銷和管理等內部健康發展,都起了一定的作用,我們接下來繼續分析。

2012—2020年度中國農業機械年度TOP50+獎項品類分布情況1.未對70個團隊、個人及103個供應商和64個品牌共237個獎項進行排序。
2.將拖拉機及相關配附件、收割機等進行了合并,合并前含品牌、團隊及供應商共75類內容,合并后共42個分類。
除了團隊和個人獎項是對行業及企業人才培養成果的衡量依據在過去9年共產生了70個獎項外,同樣的時期里還產生了64個品牌獎項,以評價企業在行業品牌塑造方面的成就,而這9年里產生的103個供應商,則主要考察農機行業供應鏈發展狀況。下文,我們將會專門分析。
在過去9年里評選的450個年度產品,對技術發展、市場表現以及填補市場空白的貢獻等方面,則能夠一目了然地看得清清楚楚。各企業的獲獎狀況,我們將在下文再分析。這里,我們主要考察各類別的產品分布情況。去除上文所說團隊、個人及供應商和品牌共237個獎項后,將剩下的450個產品獎項合并同類項,如拖拉機和配附件合并、各類收割機進行合并等,合并前包含團隊、品牌和供應商共75類,合并后則只有42類。當然,這里的類和農機分類標準有些不太統一,對于標準分類和實際操作中的某些不匹配,本文不展開討論,至于本文如何進行此種方式分類,以后我們將會進行專題討論。總體來說,過去9年共有42類產品獲獎,幾乎囊括了市場表現有力、技術創新亮眼的大部分產品和技術。入選種類最多的是收割機,共156個獎項,其次是拖拉機90個,之后超過10個的獎項則分別為打捆機、播種機、插秧機、噴藥機和烘干機,分別為32、28、27、21和14個。緊隨其后的旋耕機9個、移栽機8個,北斗自動駕駛和聯合整地機各7個,噴灌設備和液壓翻轉犁各5個,深松機和微耕機各4個,軟件類的有3個,入選2個的分別為火焰殺蟲機、摟草機、田園管理機和圓盤耙。此外,有1個產品入選的類別共22個,包括動物無害化處理裝備、撒肥機、殺蟲燈以及攤曬機等。收割機的156個入選產品中,其細分類別值得關注。過去9年入選收割機類的產品中,玉米收獲機占比最高,竟有42個之多,其次是谷物聯合收割機和履帶全喂入收割機,分別為28和27個,青貯收獲機以18個入選位列第四名,其他諸如半喂入收割機、采棉機、甘蔗收獲機、花生收獲機及馬鈴薯收獲機,也有5個以上的入選產品。單就入選產品種類隨9年時間變化,其實就能解讀出我國農業裝備發展的某些讓人印象深刻的發展過程,并能從中發現一些有趣的、甚至是肉眼可見的技術發展趨勢,這里不乏許多即將爆發的熱點產品,以及呼之欲出的技術需求方向。本節只是探討獲獎類別,下文將專門分析隨時間變化不同類別產品以及相關技術的發展歷程及趨勢,但在此之前,我們先對企業獲獎情況進行分析。
3.獲獎企業分布:企業實力有目共睹
| | |
| | |
| | |
| | |
其中:年度拖拉機、年度收獲機和綜合金獎,分別給予技術創新、應用貢獻和市場領先以及品牌加上100分。 |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項公正且持續時間很長的評獎活動,是能夠對企業發展過程以及運營得失,提供某些蛛絲馬跡或明顯的證據。中國農業機械年度TOP50+在產品、人才、品牌等方面進行全面評價,應該能夠給企業自我評價、橫向對比等,提供一些參考依據。
接下來我們將從獲獎數量、獲獎連續性、市場引領能力、技術創新能力、行業貢獻能力、品牌影響能力、人才表現力以及供應商實力進行分析。本文發布的總排名是按一定的加權總得分排序的,未必就是科學的。因一個所謂的榜單,總要有一個排序依據,所以選定了綜合加權這種方式。各位同仁可根據我們提供的基礎數據,自我判斷優劣順序,畢竟有的看重技術創新、有的重視市場引領、有的以人為本、有的品牌至上。所以,我們列出基礎數據的同時,也列出了各分項的統計排名,以便于企業和行業進行分析使用。獲獎數量是評價企業影響至關重要的因素,盡管不同類型的獎項具有不同的影響力,但你不得不承認的是,面對這樣一份9年綜合的獲獎名單,這687個獲獎記錄涵蓋的169個企業,獲獎數量多的企業,獲得大獎如金獎、年度拖拉機或年度收割機的次數也要多,綜合評分一樣比較靠前。

2012—2020年度中國農業機械年度TOP50+獲獎總數前十情況具體分析來看,在過去9年獲得將近30個獎項的一拖和雷沃名列前茅,平均每年有獲得超過3個獎項并列第一,緊隨其后的中聯和久保田,分別為23和19個獲獎記錄,也實屬不易。同時進入前10名的還有愛科、東風農機、約翰迪爾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科樂收、凱斯紐荷蘭和勇猛也進入前十行列。按本土企業和外資來區分的話,本土企業在前十中占據了五個席位,和外資企業算是平分秋色。但如果按照積分計算的話,盡管前十企業未有變化,不過具體排序有了輕微調整。一拖、雷沃和久保田位居積分榜的前三名,這里值得一提的是久保田,獲獎數量未超過20但總積分卻接近900分。緊隨其后的是中聯和約翰迪爾,進入前十的另外五家企業分別為東風農機、愛科、凱斯紐荷蘭、勇猛和科樂收。

2012—2020年度中國農業機械年度TOP50+獲獎積分前十情況提醒讀者諸位值得關注的是科樂收這家企業,行業普遍認為他們進入中國市場并不順利,且其獲獎記錄是從2015年度才開始的,卻能夠進入積分榜和獲獎數量的雙料前十。再看其最近幾年產品研發和市場表現,或許應該引起行業或友商的高度關注了。獲獎連續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經營穩健性。共有12家企業自活動創立之日起,每年都有獎項斬獲。此外,科樂收自2015年度開始參與,此后每年都有獎項斬獲,但這樣的企業還只有2家,另一個是特瑞堡公司。

2012—2020年度中國農業機械年度TOP50+科樂收獲獎情況上文已經簡單說明了科樂收的穩健上升勢頭,至于特瑞堡的發展,自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成績應該說是有目共睹的。與之相對的,有部分企業在前幾屆有很好的表現,但之后就沒有什么斬獲,如果結合該類企業發展軌跡來看,也能夠反映出這類企業經營上的乏力或不夠穩定。

2012—2020年度中國農業機械年度TOP50+特瑞堡獲獎情況還有一些企業,隔幾年獲獎一次,則表現出了經營上的極不穩定性,這樣的企業其實有著很好的前途,如果在產品打造、管理以及人才培養上下一番功夫,一定會有所收獲的。這里也提醒農機企業老板或者高管,有時候經營穩定性比短期的追高或者低谷的沉寂更有效,俗稱“抗風險能力”,這對農機企業來說尤為重要。市場引領是年度產品評選三大維度之一,盡管在評選的過程中是位于技術創新和應用貢獻之后的,但其代表的市場表現狀況,是企業的最終經營成果,也被認為是已經取得的成績的表現,是評判一個企業綜合影響力的重要參考依據。

2012—2020年度中國農業機械年度TOP50+市場領先分前十情況縱觀9屆年度評選,雷沃以微弱的優勢位列第一,應該也符合實際的市場表現;其次是一拖和久保田。由于沃得近幾年的持續發力,也順利進入前十行業,排在第八名。而同樣進入前十行列的,還有勇猛、約翰迪爾,他們兩家和雷沃、一拖及久保田組成了前五席位。之后的五個席位,除第八名的沃得外,還有位列第六和第七的愛科與中聯,第九和第十的科樂收和東風農機。愛科和科樂收在傳統印象中市場占有率或者存在感并不高,實際最近幾年正在發生一些變化,這些變化在終端用戶中表現極其明顯,而行業很多人士依然戴著有色眼鏡在觀察,對行業客觀評價以及引導業內同行市場決策,可能會出現誤導,提醒各位一定要正視。有人說,技術創新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靈魂,我們先來看看進入前十的企業,再來考察這句話是否有理。

2012—2020年度中國農業機械年度TOP50+技術創新分前十情況在連續9年的技術創新得分考察中,一拖和久保田并列第一,雷沃算是獨二檔,約翰迪爾算是獨三檔,之后的科樂收、凱斯紐荷蘭和愛科及東風農機算是一檔,中聯、勇猛進入前十,而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雖然成立不久,竟然和勇猛并列第十。一拖盡管絕大部分業務都是圍繞著拖拉機進行,但其拖拉機研究所號稱幾百人的團隊,創新能力和創新成果還是比較出眾的。久保田雖然產品數量不多,可創新點和創新能力也通過市場的檢驗得到了印證,應該說他們在中國市場的創新不輸給任何企業。當然,并不是說創新分不高就代表著創新能力弱,特別是跨國企業,他們有很強的創新能力,但我們考察的是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很多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就可見一斑了。我們這本?缴狭丝偘駟魏图毞值梅职駟,還有各企業的細分考察情況,讀者諸君可以細細品味,這里還是可以反映出不少問題的。應用貢獻獎項的設置,主要意義是考察企業將新產品和新技術投入市場的勇氣,定義為填補市場空白,也就是尋找那些“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012—2020年度中國農業機械年度TOP50+應用貢獻分前十情況和我們慣性思維認為的國內企業對本土貢獻更大一樣,在應用貢獻模塊里,國內企業當之無愧的是大多數,而且很多還并不是多知名的大企業。換句話說,這里隱藏著許多未來的“小巨人”或“印象冠軍”。似乎這也驗證了一句話:中國的農機化事業,還是要中國本土企業作為主力軍去完成的。在這個考察項目里,雷沃和一拖分列第一和第二,與創新力相比,雷沃雖然創新力不是前二,推向市場的膽量和決心似乎比一拖和久保田更大、更高,這似乎很符合行業對這家企業的認知。當然,久保田和凱斯紐荷蘭以及約翰迪爾,分列應用貢獻的三、四、五名,可見外資企業對中國農機化事業的發展,應該是有貢獻的。愛科和科樂收也進入此項榜單前十,分別位列第六和第九,另外三個進入前十的企業分別為第七位的現代農裝、第八位的中聯和第十位的富來威。把品牌和人才放在一起總結,是因為這兩者均是企業軟實力的體現,像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品牌是表面,大家看得見的光鮮;人才是背面,是企業辛苦培育而別人無法一眼就看出來的一面。

2012—2020年度中國農業機械年度TOP50+品牌分前十情況品牌影響力表現的是各企業對品牌的重視以及在投資品牌時所得的回報,一拖、雷沃、久保田和勇猛位列前四名,第五名是約翰迪爾,緊隨其后的是東風農機、中聯、愛科,還有科樂收以及并列第十的凱斯紐荷蘭和國家農機創新中心。國家農機創新中心雖然創立晚,第一次獲獎也很遲——第一次時在2018年度也就是2019年,但此后連續三年均獲獎,且是兩個金獎和一個年度拖拉機,由此加成的品牌影響力不可小覷。無論是優秀個人還是杰出團隊,體現的是對人才的重視。年度評選針對農機企業的人才表現力考察,很可能體現了企業的短期業績爆發力。也就是說,很多企業在人才表現力上特別優秀,在短期內都做出了非常優秀的業績,比如特瑞堡、一拖柴油機公司、濰坊悍沃以及中機美諾。

2012—2020年度中國農業機械年度TOP50+人才分前十情況特瑞堡和一拖柴油機就不多說,下文還會專門介紹介紹。我們來看濰坊悍沃和中機美諾這兩家企業,濰坊悍沃在大型拖拉機領域取得的進步,讓人驚艷;同時,中機美諾在青飼收獲機領域的成功以及行業引領作用,同樣引人注目。當然,一拖、雷沃這樣的大企業依然人才在線。但可惜的是,有些外資企業其實在人才方面做了很不錯的工作,由于企業性質的原因,并沒能夠凸顯出來,有點可惜。這項工作,我們組委會也會加強改進升級,以體現行業真實情況。供應商的能力決定了行業的發展上限,農機行業本來供應體系本就非常復雜,作為考量行業綜合實力的重要因素,對供應商進行考察也意味著很多。

2012—2020年度中國農業機械年度TOP50+供應商分前十情況經過9年的對供應商的考察,我們發現,和行業普遍認識的一樣,供應商的能力普遍偏弱,變化特別大。這點不光是本土供應商的表現,合資或者外資企業也是一樣,他們忽而對農機充滿激情,忽而又覺得農機實在不行,不愿意投身其中。但這其中還是不乏一些優秀的代表,如老牌農機發動機勁旅一拖柴油機公司,不但在銷量和服務上日臻完善、效果顯著,在為行業提供技術升級方面,也算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如金色服務、國二、國三和國四。再比如特瑞堡公司,雖然進入中國時間不長,但他們推廣和引領的農用子午線輪臺風潮,還是使整個中國農機行業以及農業生產受益匪淺的。行業評選的價值,除了在于記住歷史、品牌傳播等之外,還應有其對行業發展的貢獻。

2012—2020年度中國農業機械年度TOP50+分類產品走勢年度評選基于多個維度,如市場、技術和人才、品牌等,特別是對技術與市場的記錄,既能夠很好的還原歷史,還能夠一目了然地看到一些行業發展趨勢。如聯合收割機除了喂入量增加,還有什么提升?拖拉機未來的發展方向將是什么樣的?玉米籽粒收獲能否贏得未來?諸如此類問題,看到這份連續9年的評選結果,似乎都能夠找到答案。考察過去9個年度的評選結果,很多產品的趨勢還是能比較明確看出來的。先來看市場熱點分布。以數量最多的收獲機械和拖拉機為例,在這9個評選年度里,收獲機械是具有波動性地走輕微下坡路,而拖拉機則正好相反,是在波動中微微上揚。分析原因不難看出,隨著作業類型的增加,也就是全程機械化和全面機械化的推廣,拖拉機所帶的農機具種類不斷增加,工作時間和工作類型提升導致使用頻繁,對拖拉機市場多樣性及技術創新的需求越來越多。
而收獲機械不但走勢偏弱,且種類也在增加,單一產品類型的數量更是變少。體現出的是傳統谷物聯合收割機效益不如從前,很多車老板開始關注并向所謂的藍海市場進軍。比如數量最多的聯合收割機類,在谷物聯合收割機中,除了喂入量從2012年度的4公斤,逐漸發展到如今的8公斤甚至10公斤,體現了很明顯的機型增大特點,也就是對收獲作業效率提升的需求在增加。

2012—2020年度中國農業機械年度TOP50+收獲機械細分占比關注藍海市場,比如青貯收獲、馬鈴薯收獲、辣椒收獲以及甘蔗和棉花收獲等,這些都是能夠給車老板和地老板帶來雙贏的領域,自然在不斷增長,成為市場熱點。同時,根據具體技術考察,無論是收割機還是拖拉機,又不僅僅是喂入量和多樣性的增加。其他產品,諸如傳統的旋耕機、播種機等,我們也可以看到市場的起伏和對技術需求的變化。關于技術創新和應用,我們將在接下來探討。我們既要關注成為趨勢的技術,還要注意是否為曇花一現的應用。以小型聯合收割機為例,這種技術在2012年之前的一段時期內,有著非常強的市場表現;但此后生產者變少了,技術開始有了細微的變化,如脫粒裝置升級、喂入量稍微增大、步進升級為乘坐等,馬力也在提升,至今有著較好的市場表現。再比如,收割打捆一體機曾經被認為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在2013年度、2016年度和2019年度均有企業斬獲獎項,也即是說他們在不遺余力的推進,這里還有鼎鼎大名的約翰迪爾公司的參與。但現在市場應用并不是很好,是否意味著市場在選擇另一種技術路線呢?我們再看拖拉機,這些年從簡單的同步器換擋到動力換擋,再到無級變速,現在還有電動拖拉機、氫燃料電池拖拉機,他們或在市場發展中引領潮流,或在技術創新方面獨樹一幟。評委會在這里也有很大的爭議,但又有不少產品脫穎而出了。根據以往的經驗,很可能某些產品將會成為未來技術的主流代表。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甘蔗收獲機的興起、如側深施肥技術的發展,還有免耕播種機、噴灌機、植保無人機等悄然崛起,在年度評選中都能找到他們市場爆發的蛛絲馬跡。這里要特別提醒讀者諸君的是,在2020年度的評選中,出現了2個軟件獲獎和2個半喂入聯合收割機獲獎,且2個半喂入收割機都是大獎,大家可以多關注。當然,還有不少隱藏的關鍵信息,大家多看完整榜單,還得從不同維度分析,相信對企業產品規劃和技術路線設計等,甚至對市場發展趨勢的判斷,都應能給與一些幫助。由于篇幅太長,就不再詳細總結。我們每年都會有一個年度總結,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搜索查看。當然,我們為了方便讀者,在2021年度的合集中,也就是“十周年版”中,我們將會有更詳細的總結,以回饋各位讀者、各企業和行業同仁,對年度評選以及農業機械雜志社的支持和厚愛。